韩语音节可容许的最长结构为/CgVC/,即辅音+介音(/j/、/w/)+元音+辅音。除 /ŋ/ 以外的辅音都可见于音节首,但只有 /p, t, k, m, n, ŋ, l/ 可处于音节末。元音间可出现两个辅音组成的复辅音。

实际上,从谚文的书写也可看出,词素(特别是固有词素)还有很多是以 CC 辅音丛结构结尾的。这样的辅音丛在词单念时,只念出其中的一个辅音:如果一个辅音为 /h/,则将其省略掉,读出另一个辅音;其他情况下则省略其中的舌面前音。如果是由两个舌面前音组成的辅音丛,则不念出清音(/s, tʰ, tɕ/),念出 /n/ 或 /l/。即没有单词素中的辅音丛在单念时会念为 [t̚]。

只有在后接以元音开头的音节时,辅音丛才会完全表现出来。

辅音丛

ㄳgs

ㄺlg

ㄵnj

ㄶnh

ㄼlb

ㄽls

ㄾlt

ㅀlh

ㅄbs

ㄿlp

ㄻlm

位于词中

[k̚s͈]

[lɡ]

[ndʑ]

[n(ɦ)]

[lb]

[ls]

[ldʱ]

[l(ɦ)]

[p̚s͈]

[lbʱ]

[lm]

位于词末

[k̚]

[n]

[l]

[p̚]

[m]

如果辅音丛后接的是辅音,则先按照上表推出辅音丛的表现形式,然后根据上节推测出辅音丛表现形式与后继辅音的同化结果。不过,被省略的辅音可能对后接辅音有影响。如果辅音丛中被省略的辅音是阻碍音,则后继辅音紧化。如果后继辅音为塞音,则被省略的 |h| 会使其送气化。受语义限制,实际上可出现的组合是有限的。

例:|lh-tɕ| = [ltɕʰ]、|nh-t| = [ntʰ]、|nh-s| = [ns͈]、|ltʰ-t| = [lt͈]、|ps-k| = [p̚k͈]、|ps-tɕ| = [p̚t͈ɕ]、|ps-n| = [mn](因 /s/ 对 /n/ 无影响)、|ks-h| = [kʰ]。

如果第二和第三个辅音为同器的阻碍音,则两者合并为紧音或送气音。前面若有 |l|,则 /l/ 有时不省略:|lk-k| = [lk͈],这与具体的词有关。

|l| 被省略时对后继辅音无影响:|lk-t| = [k̚t͈]、|lk-tɕ| = [k̚t͈ɕ]、|lk-s| = [k̚s͈]、|lk-n| = [ŋn]、|lm-t| = [md]、|lp-k| = [p̚k͈]、|lp-t| = [p̚t͈]、|lp-tɕ| = [p̚t͈ɕ]、|lpʰ-t| = [p̚t͈]、|lpʰ-tɕ| = [p̚t͈ɕ]、|lp-n| = [mn]。

就元音而言,则 /*jø, *jɯ, *ji, *wo, *wɯ, *wu/ 一类的组合是不被允许的。워虽然转写为 wo,它实际代表的是 /wʌ/ 音。半元音 [ɰ] 只见于 /ɰ͡i/ 二合元音中。

双收音ㄼ,在词尾或在下一字的辅音前,一般情况收“ㄹ”,特例时收“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