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部落就打起了小算盘,觉得辛勤劳作哪有抢夺别人来得容易,

于是就发动了以

“掠夺别人财富”

为目的的战争,就这样,

战争的口子也被撕开了

要知道,在这种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出现之前,部落与部落之间只是“冲突”,或因争夺领地,或是其他原因,却不是为了掠夺,

而这种掠夺性质的战争更加可怕,并不是掠夺一次就停止,已然成为获得财富的重要手段,

这样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冲突愈加激烈,进而变为经常性的战争。

今天我们就结合

考古发现与历史传说

,聊一聊

上古时期的战争历程

01乱葬坑?

在原始社会 ,部落之间不可避免会为争夺猎物发生冲突,且带有复仇性质,

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体现,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些乱葬坑中,

考古人员发现死者多为青壮年,也有老幼妇孺,有的肢体不全,有的身首分离,

有的则是呈现出被捆绑的姿态,

还有一些有利器砍伤痕迹,显然都是

“非正常死亡”

如,

民和阳山遗址

中的一处合葬墓 ,死者多为成年男性,有的头侧有被利器砍伤的痕迹 ,也有人头骨上有圆形孔 , 显然都被谋杀致死。

而在

柳湾齐家文化墓葬

中,有的人骨架不全 ,要么无头,要么无身,要么就是四肢 残缺,还有两手斜放在腰部,似捆绑状 ......

还有—处

大溪文化时期的乱葬坑

, 坑内人体叠压在一起,尸骨凌乱 、支离破碎,残缺不整, 但多数不见头骨。

还有

元谋大墩子遗址

,死者大多是青壮年,并且骨架普遍嵌有石镞 (石制箭头),还压着大石块.......

即使我们无法得知造成这一幕幕“惨案”的原因,却不难想象死者都经历了什么,

但这些还

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战争

那么,什么时候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呢?

02最早的战争

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出现于

大汶口文化时期

从考古资料看 , 裴李岗文化 、磁山文化、仰韶文化等,氏族内部没有发生明显的贫富分化 , 社会地位基本是平等的,

但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 墓葬规模 、葬具和随葬品多少优劣等有了明显的差别 。

大汶口文化

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

从出土文物来看,大汶口文化已经进入了

父系氏族社会

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为

轮制陶器

,仅看这一点就能反映出当时的手工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私有制或已出现。

此外,各墓穴随葬品情况不同,有的极为丰富,大墓有棺或椁,随葬品达几十件陶器、十几只猪头;有的却很贫瘠,随葬几件或没有随葬品 。

显然,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当时的“贫富差距”已经很明显,而且出现身份地位上的差别。

这说明什么?

具备了

战争发生的条件。

此外,一些富有者的墓葬中可明显看出他们作为

军事首领

的身份。

如大汶口文化陵阳河遗址19号墓的墓主为一成年男性,墓中随葬品丰富,墓主杖钺执旄,腰挂

号角

再如在大汶口文化早期的濮阳西水坡45号墓葬中,不仅有殉葬者三人,更值得注意的是,死者两侧用蚌壳拼摆有

象征神武和权力的龙虎图案

大墓中还出土了绿松石 、玉器 、象牙器等“奢侈”品 ,象征着墓主的权力、身份、 地位和财富,这是私有制已出现重要例证。

不难看出,这几位墓主人,在生前无疑是部落首领,同时也是军事首领,双重身份。

可以想象一下,由于战争开始频繁爆发,致使当时部落里的首领们权力随之高涨,

原本这些首领们是指挥族人进行防御和修建防御工事的,

如今却开始要对外指挥作战,战争越频繁,

首领的地位就会越突出

,这就是阶级呀。

而且,前面说到的乱葬坑,反映当时人们处置战俘,往往采取把他们杀掉甚至在更早的时候把他们吃掉的办法,

但是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有一些战俘被留了下来(墓主身旁殉葬者),成为了奴隶,这就为后来

奴隶制的出现

打下了基础。

战争,从早期的冲突演变到以掠夺为目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上古时期的战争,不仅仅为了掠夺,

下面的内容我们只能

借助一些历史传说

,来了解一下,频繁发生战争,

形势又有了哪些发展。

03古史传说中的部落战争

盘古开天地以及三皇五帝,都是历史传说,这些故事几乎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

虽然不能作为信史来看待,但是却属于我们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其中关于当时战争的描述,丰富了许多历史画面。

传说中主要的大部落有:

华夏部落、东夷部落和苗蛮部落

首先是华夏部落内部的

黄帝和炎帝之间

发生了战争。

炎帝

,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尚有争议),

这一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教人医疗与农耕,而得到王位(联盟首领),所以称为炎帝,

部落首领一直都由炎帝一族担任,

黄帝

,号轩辕氏,

据《国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也就是说黄帝和炎帝都是少典之子。

据《史记》载,黄帝时期,神农氏的权威日渐衰落,诸侯们相互侵伐,暴虐百姓,炎帝却无法控制这个局面,于是黄帝一族开始操练兵士,并用武力平定了不安分的诸侯们,久而久之,大家开始拥护黄帝。

其实,这正反应擅长农耕的炎帝一族,已经被时代淘汰了,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人们更加崇尚武力,所以黄帝取代了炎帝,成为华夏部落的首领。

但是炎帝不服气啊,只能通过武力手段来夺回首领的位置,

于是黄帝和炎帝之间的战争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豺虎(图腾),以与炎帝战于

阪泉之野

”,取得胜利,

炎帝失败后被迫带着族人迁离了部落驻地,没有离开的人便与黄帝一族融合在了一起,

这是华夏部落内部的战争,却也体现出

为争夺权力而发动战争

此后,

黄帝与蚩尤

为首的东夷部落发生了

涿鹿之战

原本是炎帝与蚩尤先打了起来,但是势单力薄的炎帝没能打过号称81个氏族部落联盟的蚩尤,

还被蚩尤驱赶到了桑干河流域,

郁闷的炎帝不得不向同一部落的黄帝求援,

于是黄帝带着大军,联合炎帝一起征讨蚩尤。

这段黄帝大战蚩尤的过程,在传说中被描述得很精彩:

蚩尤请来风伯、雨师,降大风雨;黄帝便请来魃,克制风伯雨师造成干旱,雨止,遂杀蚩尤。

而据

《太平御览》

说,黄帝攻打蚩尤,三年攻城仍然没有打下。这时,有一位名叫

伍胥

的术士,说按他的方法三天就可以攻下。

于是黄帝采用伍胥的方法:在朱雀之日日正中时,立赤色绛衣之军于南方;

青龙之日平旦时,立青色青衣之军于东方;玄武之日人定时,立黑色黑衣之将于北方;

白虎之日日入时,立白色白衣之将于西方;黄龙之日日中,帝建黄旗于中央,以制四方。

果然三日被攻下了蚩尤之城。

可见,这一场战争打得这叫一个艰难。

另有,

共工氏和颛顼

(黄帝之后,华夏部落首领)之间发生战争。

共工氏擅长治水,但却在治水过程中出现了失误,淹了颛顼氏族,双方因此发生战争,而《淮南子》载,双方发生战争的原因是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

这场战争以颛顼胜利而告终。

到了尧、舜、禹时代,还有伐三苗之战,

“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

起因是三苗部落的驩兜威胁尧部落的安全,所以有了

丹水之战

实际上这可能是为了争夺丹江(汉江支流,交通要道,物产丰富)这一地区控制权而发生的战争。

“迁三苗于三危”,

“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将),苗师大乱,后乃遂几”,

以上传说,其实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私有制和战争的出现,整个社会构架开始从“人人平等”向“阶级”转化,

首领实际上早就有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

“特权”

日常生活中,指导生产,维持秩序;

战争发生时则指挥战斗。

虽说部落成员还保留一些民主权力,比如推举首领、参与商讨大事,

但实际上,部落首领已经掌控了权力,而成员们选举首领,必不可少要考虑他们的军事能力,

这也就是候选人的地位不会低。

同时,一旦首领的占有欲强烈,就会驱动他们利用特权去发动战争,

如果战争胜利,收获财富最多的仍然是首领,当然,包括战俘也就是奴隶,

而财力上升又会为再次掠夺发动战争制造条件,

这就像“滚雪球”,在扩大实力这条道路上,强大的部落通过战争会更加强大,财富会更多,其实也是个走向统一的过程,

也意味着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阶级也开始明显,也为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几经战争后却转变为“奴隶制”社会,

这离不开“战争”的催化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