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专家”董翰良的出现
在这段惨烈的历史中,出现了一位与狗有着特殊缘分的人物——董翰良。董翰良于1887年出生在浙江长兴县,少年时期便与狗结下了不解之缘。家里养了许多狗,他对于狗的喜爱已经深入骨髓。有一个民间传说,说董翰良只要一声吆喝,村子里的狗都会聚集到他身边。村里的人亲切地称他为“狗状元”。因对狗的热爱,董翰良立志从事与狗有关的职业,最终他选择了警犬领域,并有幸前往日本的警犬学校深造,这段经历让他得以深入了解日本狼青犬的特性,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回国后,董翰良投身于警犬工作,并且不断积累经验。到了1939年,当日军的狼狗部队威胁愈发严重时,董翰良的名字被抗日武装提及,希望他能帮助解决这一难题。
三、如何应对狼青犬
自加藤狼狗部队成立以来,日军狼青犬的威胁成为了抗日力量的头号难题。即使抗日武装采取了多种手段,但面对这些训练有素、极具攻击性的狼狗,解决起来依然困难重重。通过多方探听,董翰良的名字进入了众人的视野,他的知识和经验使他成为了应对狼青犬的关键人物。
面对这些训练精良的狼青犬,董翰良意识到,单纯依靠药物或枪火来应对是不现实的。狼青犬的反应迅速,且它们经过军事化训练,根本不容易接近,也不会随便吃外来的食物。而枪击狼青犬既浪费珍贵的子弹,也极难命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董翰良决定采用“犬对犬”的方式来对抗狼青犬。
在一次与朋友的聊天中,董翰良突然想起了家乡的一种犬种——“板凳狗”。这种狗身材较小,但性格暴烈、凶猛且极富攻击性。尽管它无法与狼青犬的体型和力量相抗衡,但凭借其勇猛的性格,绝对能给狼青犬带来不小的麻烦。
四、对决与结果
董翰良很快回到家乡,开始大量收集“板凳狗”,并对它们进行专门的军犬训练。板凳狗虽然体型不大,但它们灵活且勇猛,董翰良为它们制定了一个专门的攻击策略——“咬喉战术”。只要能够一击咬住敌人的喉部,就能够致命。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董翰良带着这些“板凳狗”迎接与狼青犬的首次对决。当日军再次派出狼青犬时,董翰良命令“板凳狗”冲向敌犬,这些小巧的狗迅速扑向狼青犬的脖部,目标明确,攻击迅猛。令人意外的是,战斗几乎没有任何激烈的过程,狼青犬在与“板凳狗”的交锋中几乎一败涂地,许多狼青犬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就被咬断喉咙,剩下的狼青犬惊慌失措,纷纷逃回了日军阵营。
这一场对决的结果,让日军震惊不已,狼青犬部队在接下来的几次战斗中不断失败。日军虽然很快察觉到“板凳狗”专门攻击喉部的战术,便开始给狼青犬穿上铁套来保护脖部。然而,董翰良并未就此止步,他又迅速调整了“板凳狗”的攻击方式,改为攻击狼青犬的腹部和裆部。经过这番调整后,狼青犬再次败下阵来。
日军为应对板凳狗的持续胜利,甚至尝试给狼青犬穿上“铁裤衩”,以增加防护。然而,这些无济于事,狼青犬依旧在与“板凳狗”的对抗中屡屡落败,最终彻底失去了原有的战斗力,逐渐被日军忽视,甚至不再作为重要的作战力量。
结语
随着日军的投降,许多狼青犬因为无法及时撤退而被遗留下来。虽然最初抗日力量曾尝试对这些狼青犬进行驯化,但由于它们仍然具有极强的攻击性,甚至发生过咬伤事件,最终这些狼青犬大部分被销毁。
这场跨越犬种的对决,最终由中华田园犬的“板凳狗”赢得了胜利。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战争中的血腥与残酷,更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如何通过智慧与勇气寻找突破口,最终战胜敌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